来源:光明日报客户端
2023年6月26日至7月1日,由中国科协支持、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实施的“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项目——计算思维赋能基础教育教师研学”活动在安徽合肥等地举行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023年6月26日至7月1日,由中国科协支持、中国计算机学会(以下简称“CCF”)组织实施的“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项目——计算思维赋能基础教育教师研学”活动在安徽合肥等地举行。来自山西省吕梁市临县、岚县的近80名科学、信息学、数学等学科一线教师,接受了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技能培训。
研学活动包括专题讲座、案例解读、动手实践、参观科研院所和博物馆等,讲授创新思维理念、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原理、科技创新课程设计与制作,旨在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和教研能力建设,为中小学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,助力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实施,开阔教师视野,助力乡村振兴。
在结营仪式上,临县副县长王伟总结说,这次短暂的培训,给乡村科学老师打开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扇窗。希望老师们回去后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,始终保持对科学教育的热爱,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,未来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和科技工作者,为科技强国作出贡献。
据了解,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,CCF从2001年起每年都会聚集会员的智力资源帮助吕梁地区的教育发展。此次教师研学活动也是“吕梁振兴”公益项目的一次拓展和延伸,让大山里的乡村教师近距离体验创新思维对青少年科技素养的提升。
此次研学活动中,“计算思维赋能基础教育”研学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授课结合的形式。活动前期,CCF即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培训,内容涵盖科普教育、计算思维、编程语言等,让老师们先熟悉实物编程语言环境,为用工具设计各个基础学科课程奠定基础。
在线下现场授课环节,老师们四人一组,配合教具使用,进行课程方案设计,并提交设计作业和教案。走进合肥包河区科普教育示范校——合肥师范三小,主讲老师还为二年级同学上了一堂示范课,全体参训老师一起观摩示范教学。课后,同学们还为吕梁老师们的设计作品投票,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。
研学活动CCF负责人介绍,通过全过程的学习和实践,老师们在短期内接触并了解实物编程。未来可以将这种新方法应用到课程实践中。为校园创建跨学科融合的学习环境,培养师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游戏化学习,探索推进信息科技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。
计算思维赋能基础教育现场授课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CCF走进合肥师范三小,KUBO中国区陈少瑜给同学们上了一堂计算思维科普公开课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合肥师范三小的同学们给吕梁老师们的作品投票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在研学活动期间,来自吕梁的老师们还打卡了安徽合肥的“网红地”:坐落在合肥科学岛上的中科院等离子所、中国科技大学、安徽博物院。参加研学的老师们表示,此次研学活动表示收获很大,增长了知识,开阔了视野。
中科院等离子所王腾博士给老师们讲科普课《人造太阳》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参观中科院等离子所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中国科技大学校史馆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安徽博物馆。图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
在研学活动的结营仪式上,由合肥师范三小同学们投票选出的优秀作品,设计小组的老师们获得了精美的奖品。CCF为每位参加培训的老师颁发了证书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亚雄 图片来源于中国计算机学会)
标签: